Notez 0.2 系列更新:让严肃写作真正用起来 AI
从「偶尔试试 AI」到「日常敢用、用得上」,Notez 0.2 围绕严肃写作场景,对编辑器与 AI 协作、知识组织与检索做了一系列面向实战的升级。
如果用一句话概括 0.2 系列:我们想让严肃写作这件事,终于可以安心地、稳定地、真正借力 AI ——而不是只在灵感短篇或玩票场景里「偶尔试一试」。
1. 从具体痛点出发:严肃写作里常见的几类「磕绊」
过去的一段时间,我们一边自己用 Notez 写 changelog、产品文案和长篇内容,一边看大家在社区、邮件和对话里的反馈,反复出现的不是「还缺一个什么炫酷功能」,而是几类细碎但高频、直接影响成文效率的磕绊:
1.1 工具来回切:编辑器和 AI 之间的反复跳转
- 传统模式:你在编辑器写作,想要 AI 帮助时,切换到聊天窗口、输入提示、复制结果、粘贴回编辑器。
- 真实成本:每次切换都是一次"认知中断"——你需要记住上下文、重新定位光标、手动整合格式。
- 深层问题:AI 看不到你的写作现场,你也无法实时调整 AI 的感知范围。
1.2 控制感有限:要么「看太多」要么「看太少」
- 痛点场景:你只想改写某一段,但 AI 基于全文生成,结果偏离了你的意图。
- 反向困境:你想让 AI 理解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,但它只能看到你复制的那一小段。
- 核心矛盾:缺乏"可调节的感知粒度"——无法在"局部精确"与"全局理解"之间自由切换。
1.3 流程不顺:生成结果和编辑内容难以对齐
- 现状:AI 生成 → 你判断 → 接受或放弃。这是一个"单向交付"的流程。
- 缺失环节:
- 生成后无法快速微调(需要重新输入提示)
- 编辑器中的修改无法反向影响 AI 的理解
- 多轮对话的上下文与编辑器内容脱节
- 结果:AI 变成"快速但一次性的工具",而非"持续协作的伙伴"。
这些问题的共性并不是「我们要做一个颠覆性的东西」,而是:在严肃写作里,大家更在乎稳、可控、别打断自己的思路。
2. Notez 0.2 的迭代主线:围绕协作、控制和组织做加法
在 0.2.1 到 0.2.14 这几次版本更新中,我们没有「大而全」地撒网,而是围绕一条主线持续打磨:
- 让编辑器和 AI 更顺畅地协作;
- 让用户能更细腻地控制 AI 感知范围;
- 让本地知识组织与检索更贴近真实写作场景。
2.1 联动增强:编辑器和聊天不再是两个「世界」
核心机制:编辑器 ↔ 聊天的实时双向连接
- 从编辑器到聊天:选中任意文本,一键发起对话,AI 自动携带上下文。
- 从聊天到编辑器:对话结果可直接回写到光标位置或替换选区。
- 关键创新:不是"复制粘贴的自动化",而是"语义空间的实时同步"。
用户价值:
- 思考流不再被"工具切换"打断
- AI 始终在你的写作现场,而非孤岛
- 对话历史与文档版本天然对齐
0.2.12 更新:首次引入编辑器 ↔ 聊天联动
0.2.13 更新:完善双向联动的交互细节,确保行为一致性
2.2 感知范围可调:在「局部」和「全局」之间自如切换
核心机制:自定义 AI 编辑感知范围
- 问题场景重现:你在写一篇 5000 字的论文,现在只想优化第三章的某个段落。
- 传统困境:AI 要么看全文(干扰太多),要么只看选区(缺乏上下文)。
- 我们的方案:
- 三档感知模式:仅选区 / 选区 + 邻近段落 / 全文档
- 可视化预览:明确显示 AI 即将读取的范围
- 智能推荐:基于操作类型(续写/改写/总结)自动建议合适的范围
用户价值:
- 精确控制 AI 的"注意力"
- 避免生成结果偏离意图
- 在"局部精准"与"全局连贯"之间自由调节
0.2.13 更新:引入自定义 AI 编辑感知范围
0.2.12 更新:扩大续写感知范围,提升延续性
2.3 选区能力升级:把「选中」变成第一入口
核心机制:将"选中文本"升级为"AI 操作的第一界面"
新增能力矩阵:
| 操作类型 | 传统方式 | Notez 0.2 方式 |
|---|---|---|
| 改写选区 | 复制 → 聊天窗口输入 → 粘贴回 | 选中 → 右键 → 选择自定义提示词 |
| 基于选区检索 | 手动提取关键词 → 搜索 → 对比 | 选中 → 一键检索 → 相关片段直接标注 |
| 基于选区对话 | 复制 → 新建对话 → 输入上下文 | 选中 → 发起对话(自动携带上下文) |
| 运行自定义 Prompt | 复制文本 → 拼接 Prompt → 提交 | 选中 → 选择 Prompt → 一键执行 |
设计哲学:
- 减少手动复制粘贴:这是认知负担的主要来源
- 上下文自动携带:AI 操作应该"知道你在哪里、在做什么"
- 操作即意图声明:选中 + 点击 = 明确的指令,无需自然语言描述
0.2.14 更新:新增选中检索与选中对话
0.2.12 更新:新增选中自定义 AI 操作
2.4 文件与检索:让知识更容易被「用起来」
核心机制:文件夹系统 + 检索溯源 + 表格支持
问题重构:
- 旧观念:"我有很多文档" → 只是文件的堆积
- 新思路:"我的知识资产如何参与当前写作" → 需要结构、检索、引用
三个关键能力:
-
文件夹系统(0.2.13)
- 不只是分类,更是"检索作用域"
- 可选择在当前文件夹/全局范围内检索
- 逐步构建"领域语义库"
-
检索溯源(0.2.14)
- 每个检索结果标注来源文档与位置
- 支持一键跳转到原始上下文
- 确保引用的可验证性
-
表格支持(0.2.14)
- 结构化数据的原生编辑
- AI 可理解表格语义(生成/补全/分析)
- 避免 Markdown 表格的手工编辑痛苦
用户价值:
- 知识不再沉睡,而是"实时候场"
- 从"找到文件"升级到"激活片段"
- 引用与溯源成为写作的基本动作
3. 一个完整工作流的前后对比:从「手动搬运」到「顺畅协作」
场景:撰写一篇 3000 字的技术分析文章
传统方式的"认知成本地图"
1. 收集资料(15 分钟)
- 打开 5 个文档,手动浏览
- 复制关键段落到临时笔记
2. 起草大纲(10 分钟)
- 在编辑器手写章节标题
- 参考临时笔记调整顺序
3. 填充内容(60 分钟)
- 每段写一半,卡住 → 切到 AI 聊天
- 复制上文 + 输入意图 → 等待生成
- 复制结果 → 粘贴回编辑器 → 手动调整格式
- 重复 10+ 次
4. 检索验证(20 分钟)
- 手动在文档中搜索关键词
- 对比多个来源,复制引用链接
- 手动插入脚注
5. 统一风格(15 分钟)
- 发现前后论证风格不一致
- 手动重写若干段落
总计:约 120 分钟,其中至少 40 分钟消耗在"工具切换与手动搬运"
使用 Notez 0.2 后的流程
1. 导入资料(2 分钟)
- 拖入 5 个文档,自动索引
- 按主题归入文件夹
2. 起草大纲(5 分钟)
- 手写章节标题
- 选中某节标题 → 发起对话:"基于已有资料,这节应该包含哪些要点?"
- AI 返回结构化建议(带引用)→ 点击插入
3. 填充内容(35 分钟)
- 写到需要 AI 续写的地方 → 触发续写(自动感知上下文)
- 需要改写某段 → 选中 → 右键选择自定义 Prompt(如"学术化改写")
- 需要补充数据 → 选中相关句子 → 检索 → 相关片段带溯源直接插入
- 所有操作在编辑器内完成,无需切换窗口
4. 检索验证(5 分钟)
- 点击任意 AI 生成段落的溯源标记
- 一键跳转到来源文档验证
- 确认无误后 Pin 关键论证(约束后续生成)
5. 风格一致性(自动)
- 已 Pin 的关键段落自动成为"风格锚点"
- 后续生成自动对齐已确认的术语和论证风格
总计:约 50 分钟,认知中断减少 70%,手动搬运几乎为零
关键差异:
- 不是单纯「写得更快」,而是把大量无意义的工具切换和手动搬运拿掉;
- 不是「AI 帮你写一整篇」,而是在你卡顿、需要补充论据或润色时,给到刚刚好的协助;
- 不是再叠一层「AI 功能」,而是把编辑、检索、对话串成一个顺畅闭环。
4. 深层设计原则:我们刻意遵守的约束
在 0.2 系列的迭代中,我们始终遵循三个核心约束:
4.1 约束一:可见性 > 自动化
反例:"AI 自动续写全文"按钮看起来很酷,但:
- 用户无法控制每一步
- 生成结果的质量不可预测
- 出错时无法定位问题环节
我们的选择:
- 所有 AI 操作都明确显示"感知范围"
- 生成结果都附带"引用来源"
- 用户可以在任何环节介入调整
4.2 约束二:协作 > 替代
反例:"全自动生成报告"暗示 AI 可以替代人类写作,实际是:
- 生成内容缺乏深度
- 风格千篇一律
- 用户逐渐丧失写作能力
我们的选择:
- AI 永远是"下一步的候选答案",而非"最终答案"
- 提供"续写建议"而非"替你写完"
- 用户的每一次确认都让系统更懂你的风格
4.3 约束三:渐进 > 颠覆
反例:"完全重新学习一套新工具"的迁移成本很高
我们的选择:
- 保持 Markdown 编辑器的熟悉体验
- 新功能通过"选中右键"等自然操作触发
- 核心工作流向下兼容(不依赖 AI 也能正常使用)
5. 典型使用场景与最佳实践
场景 1:研究论文撰写
工作流:
- 导入文献到
研究文献文件夹 - 创建论文文档,手写引言
- 写到需要引用处 → 选中相关句子 → 检索文献 → 插入带溯源的引用
- 续写方法论部分 → 自定义感知范围为"当前章节"(避免全文干扰)
- Pin 关键术语定义,确保后续生成术语一致
核心价值:引用可追溯 + 术语一致性
场景 2:产品文档迭代
工作流:
- 按产品模块建立文件夹(用户指南/API 文档/FAQ)
- 更新某个 API 说明 → 选中新版本参数 → 对话:"这个改动会影响哪些现有文档?"
- AI 基于文件夹检索返回相关章节列表
- 逐个跳转更新,使用自定义 Prompt"技术文档风格改写"统一表述
核心价值:跨文档一致性 + 风格统一
场景 3:长篇内容创作(专栏/书籍章节)
工作流:
- 导入历史文章到
往期专栏文件夹 - 新建本期文章 → 手写开头三段
- 遇到需要引用往期观点的地方 → 选中相关主题 → 检索 → 插入带溯源链接
- 续写时自定义感知范围为"全文档"(保持整篇连贯性)
- 选中需要深化的段落 → 对话:"展开这个观点,并给出案例"
核心价值:内容复用 + 风格延续
6. 用户反馈驱动的微小但关键的改进
在 0.2 系列中,有许多不被注意但显著提升体验的细节优化:
系统托盘后台保存(0.2.14)
- 痛点:写作时误关闭窗口 → 未保存内容丢失
- 方案:最小化到系统托盘 + 自动保存 + 恢复提示
- 价值:写作安全感大幅提升
VPN(梯子)访问优化(0.2.13)
- 痛点:代理网络环境下同步失败、模型调用超时
- 方案:智能检测网络环境 + 连接池优化
- 价值:跨境用户体验稳定
Markdown 标题层级优化(0.2.13、0.2.14)
- 痛点:长文档标题间距混乱,层级不清晰
- 方案:重新设计标题样式,间距与层级视觉一致
- 价值:长文阅读疲劳度降低
深度思考模型适配(0.2.12)
- 痛点:o1-preview 等模型的推理过程显示不当
- 方案:优化流式处理 + 思考过程可视化
- 价值:支持更强推理能力的模型
共同特点:都是"减少摩擦"而非"增加功能"。
7. 0.2 系列未解决的问题与下一步方向
已知挑战
-
跨文档语义冲突检测
- 当不同文档包含矛盾观点时,AI 如何判断优先级?
- 目前依赖用户手动 Pin,未来需要智能冲突提示
-
更细粒度的引用质量评估
- 并非所有引用都同等可靠
- 需要基于来源可信度、上下文相关性的引用评分
-
本地与云端模型的自适配
- 不同模型的能力边界不同
- 需要智能推荐"哪些任务适合本地小模型,哪些必须上云"
方向预告(0.3 系列)
- 编辑器核心重构:更流畅的排版、更强大的表格、更自然的块编辑
- 深度检索:语义检索 + 关键词检索的混合策略
- 自定义按钮:将常用 Prompt 固化为编辑器工具栏按钮
8. 写在最后:交互边界的重新定义
Notez 0.2 系列的核心,不是再给你一个「看上去很强」的 AI,而是把 AI 真正安放进你每天的写作节奏里:
- 从"临时叫来帮忙"到"始终在场" → 编辑器与聊天的双向联动;
- 从"一股脑给它看全文"到"按需精确给料" → 可调节的感知范围;
- 从"先复制再思考要问什么"到"选中就是意图" → 以选区为中心的 AI 操作;
- 从"文档堆成库"到"片段参与写作" → 文件夹、检索、溯源协同工作。
如果你希望的是:在不牺牲隐私和控制感的前提下,让严肃写作也能享受到 AI 的效率红利——0.2 系列就是我们向这个方向迈出的一个阶段性版本。
如果你还在纠结"要不要试试又一个 AI 写作工具",也许可以换个问法:
我上一次因为工具切换、手动复制、上下文丢失而感到烦躁,是什么时候?
如果答案是"经常",那么 Notez 0.2 想解决的,正是你每天遇到的那些摩擦。
严肃写作值得一个不割裂、不失控、不打断思考流的空间。
欢迎开始,让 AI 真正协助你写作,而不是替代或干扰你。